nbsp;
手工调的矿物颜料:装在12个老瓷碗里,碗是1970年代的“梅花牌”,碗底用红漆写着色号:“1号胭脂红(1950年代)”“2号军绿(1970年代)”“3号深灰(1960年代)”“4号鹅黄(1990年代)”……每个碗都盖着块纱布,怕落灰。颜料是林晚用矿石粉和桃胶熬的,比如胭脂红,要把朱砂矿石磨成细粉,按1:3的比例加桃胶,熬半小时,“熬的时候要不停搅,不然会糊,糊了颜色就暗了”。碗旁边放着块调色板,是母亲传的,木质的,上面留着几十道颜色痕迹,“这是妈当年调过的色,我舍不得刮,看着像她还在身边”。
\n
记满需求的牛皮本:封面是母亲的旧围裙改的,蓝色粗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的颜料渍——胭脂红的圆点,赭石色的条纹,是母亲上色时蹭的。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铅笔写着“王爷爷:1965年工厂合影(3寸黑白照,工装要上3号深灰,加1分墨蓝,领口白线别漏,爷爷说‘当年工装领口有白线,是工厂的标志’;照片边缘有个小缺口,用米白纸补,补完上色要匀);李奶奶:1958年结婚照(4寸黑白照,嫁衣要1号胭脂红,加3分赭石,头花要5号米白,奶奶说‘嫁衣是当时最时兴的红,头花是绢做的,米白色’;照片有点潮,先晾干再上色,别让相纸皱了);小吴:1992年童年照(2寸黑白照,连衣裙要4号鹅黄,蝴蝶结要6号粉红,小吴说‘裙子是妈妈做的,鹅黄色,蝴蝶结是买的,粉红’;照片背面有铅笔字,上色时要避开,别盖了)”,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小调色盘,红色的代表急活,蓝色的代表缓活,“红的三天内要,蓝的一周内,不容易混”。
\n
工作室的老木柜,是1980年代的旧衣柜改的,柜门上贴着张褪色的“颜料保存须知”,是母亲手写的:“1.颜料要密封,避免风干;2.温度18-22c,夏天用冰袋降温;3.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褪色”。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防潮纸:
\n
上层:放着母亲的“色卡记忆册”,硬壳封面是用1950年代的旧相册改的,贴满了塑料膜,怕受潮。册子里夹着56张色卡,每张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配方:有1953年的胭脂红色卡,旁边用铅笔写着“外婆嫁衣的颜色,朱砂粉10g+赭石粉3g+桃胶15g,熬时加一滴蜂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