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别总穿打补丁的”。现在布料已经泛白,袖口磨出了毛边,他就用同色的细棉线缝了圈窄边,针脚细得像钟表游丝,每厘米能缝8针——那是老伴没犯白内障时教他的,“缝边要跟着布的纹路走,斜纹布就斜着缝,平纹布就直着缝,才不容易开线”。现在衣襟上还沾着点淡褐色机油,是早上拆张奶奶的老怀表时蹭的,机油印子呈不规则的圆形,像朵小小的墨菊,他却舍不得洗,说“这是表芯里的老机油,1978年的上海牌怀表,里面的机油都带着股老木头的味,洗了可惜”。
\n
左手牵着老伴的手,她的手指关节肿得像发面馒头,是年轻时在纺织厂捻棉纱落下的关节炎。1979年她进纺织厂,每天要捻8小时棉纱,手指要反复勾线,时间长了关节就变形了。现在她掌心总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鹅卵石——是2004年他们在长江边散步时捡的,当时江水刚退,沙滩上留着好多鹅卵石,老伴挑了块最圆的,说“这石头像块小表盘,上面的纹路像时针分针,以后我看不清表了,摸它就像摸时间”。现在石头被攥得温润如玉,边缘的棱角全磨平了,表面还留着她掌心的温度。马文才每天都会帮她把石头放进贴身的布袋里,布袋是用孙女2015年的旧围巾改的,淡粉色,上面绣着朵小梅花,是老伴视力还能看清时绣的,现在梅花的花瓣有点褪色,却依旧鲜活。“贴着心口放,石头能暖点,你攥着也舒服”,他每次放的时候,都会轻轻拍两下老伴的胸口,像在确认石头放稳了。
\n
右手攥着张泛黄的“今日维修重点”纸条,是用1980年代的方格稿纸写的,纸边已经发脆,边缘被反复折叠,折痕处磨得快透光了——这张纸他用了三年,正面写满了维修记录,背面还记着老伴的用药时间。字迹用英雄牌钢笔写得工整,墨色有点淡,是去年在杂货店买的廉价墨水,“贵的墨水要8块钱一瓶,这瓶才3块5,虽然淡点,写出来的字也清楚”。某行画着个小怀表图案,怀表的表链画了3节,每节都画了个小圆环,表壳上还画了个小太阳,太阳的光线画了6道,旁边注着“张奶奶:1978年上海牌,换游丝(要找1.2毫米的蓝钢游丝,别拿错,上次拿成1.0毫米的,装上去走时不准)”,括号里的字比正文小一圈,是他前晚熬夜补的,怕早上记不清游丝的型号,补字的时候,他特意戴了老花镜,笔尖离纸只有1厘米,写得格外慢。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