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和稀泥”。
\n
比如。
\n
朱冬润提问:“小许,你说传统文化是‘活树’,屈原在《离骚》里‘发愤以抒情’,和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看似都是情感宣泄,可古人讲‘发愤’要‘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现在的作品却多直白控诉。你觉得传统的‘抒情节制’,对疗愈当下的文学创伤有何意义?”
\n
朱冬润以屈原《离骚》“发愤以抒情”与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对比。
\n
直击“传统抒情智慧与当代文学创伤表达”的核心矛盾。
\n
怎么回答?
\n
打通“古代抒情节制”与“当代直白控诉”的本质差异!
\n
许成军回答:“朱老问到了根子上。屈原的‘发愤’从来不是rawemotion,《离骚》里‘怨灵修之浩荡’的痛,裹着‘香草美人’的比兴,就像把烈火裹在兰草里。痛是真的,但有了文化的肌理,就不只是撕裂,更有回甘。”
\n
“传统抒情节制”的精髓是什么?
\n
情感有文化肌理包裹,痛而有回甘!
\n
“现在伤痕文学敢直面创伤,这是勇气,但少了点‘节制’的余味。”
\n
“比如写知青下乡的苦,若学《楚辞》‘引类譬喻’,用‘荒草没了锄头’代‘青春埋了黄土’,用‘破碗盛霜’代‘三餐难继’,既保留痛感,又让读者在联想中品出更深的苦。这不是削弱情感,是让创伤有了文化的重量。”
\n
最后耍滑头嘛。
\n
既尊重伤痕文学的勇气,又指出其提升空间,态度辩证不偏激。
\n
贾值提问:“你说比较文学要‘拿自家宝贝对话’,那《赵氏孤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