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元启十三年霜降,苏州的晨霜落在砚微染坊的染缸沿上,结了层薄薄的白,像撒了把碎盐。苏微站在灶前,看着阿竹将晒干的野菊花倒进沸水,金黄的花瓣在水里翻滚,腾起的蒸汽带着清苦的香,呛得少年打了个喷嚏。
\n
她今年三十岁,袖口沾了点菊汁的黄,是方才帮阿竹捞菊花时蹭上的。案上摆着沈砚新写的方子,“菊黄色”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笔尖的墨在宣纸上洇出小小的晕,像他右肩旧伤泛出的红痕——入秋后这伤总爱闹脾气,昨夜又疼得他辗转难眠,此刻却仍在账房改染谱,说“霜降前得把‘菊黄’定下来,好赶制重阳节的寿衣”。
\n
“苏姐姐,这菊花水要不要加明矾?”阿竹举着个陶碗,里面是澄好的菊汁,黄得像刚熔的蜜蜡。这孩子来染坊三月,调染料时已少了当初的毛躁,只是面对新色总格外谨慎,说“三爷爷说,染新色就像走新路,一步错了,满盘皆输”。
\n
苏微接过陶碗,指尖沾了点菊汁,在指甲盖上搓了搓:“加半钱就够。”她想起元启七年柳氏的寿衣,用的是苏木红,沉郁得像化不开的夜,“重阳节的寿衣,颜色得亮些,老人家看着欢喜。”
\n
阿竹点头应着,转身时差点撞翻旁边的靛蓝缸,被沈明一把拉住。“跟你说过多少次,染房里走路要脚跟落地。”沈明的声音带着兄长的严厉,手里却替他扶稳了陶碗,“陈伯母从杭州捎来的金英菊,说是比野菊更艳,你拿去试试。”
\n
金英菊是杭州特产,花瓣比野菊肥厚,黄得发橙,像被秋阳吻过。阿竹捧着花跑回灶前,鼻尖几乎要凑到花瓣上,忽然道:“明儿哥,三爷爷说‘菊黄’要配‘墨灰’才好看,像画里的山水,是真的吗?”
\n
沈明正在核重阳节的订单,闻言抬头笑了:“等你染出合格的‘菊黄’,就教你调‘墨灰’。”他的目光落在账房的方向,沈砚正用左手按着额头,指节抵着太阳穴——那是他头疼时的习惯,准是又为染谱上的批注费神了。
\n
苏微端着刚沏好的菊花茶走进账房,看见沈砚正对着“菊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