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丶王少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十六,十八羽林郎,戎衣侍汉王!」
各种呼喊声不绝于耳,使得这州学成为一个活脱脱网红线下活动现场,州学生徒们的激动心情都溢于言表,就连那些博士教授们也都忍不住凑上前来观望。
一行人就这麽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州学,一直来到供奉先师画像的厅堂外,然后便铺席坐定,开始探讨起文艺来。
在这样的场合下,张家父子便是绝对的中心人物。盛唐文学虽然百花齐放丶各有成就,但是单就官方所承认的文学领域而言,执政多年且领导盛唐文学许久的张说一脉是无可争议的主流。
这一情况并不因张说的失势而有所改变,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张均丶张垍兄弟从贼,他们这一系文脉哪怕沿袭到中唐都不会轻易断绝。甚至于烧烤大师房管之流,也都在此传承之中。
张岱在家中的血脉地位或许还有一些争议,可是随着他科举状元及第之后,也已经可以看做是张说之下的文学成就嫡正传人了,除非他的兄弟们在文学上能够取得比他更高的成就,但这难度之高不啻于登天。
张均对于这个状元儿子也是发自肺腑的自傲,这固然是与其虚荣性格有关,但他那对自家儿子极力抬举的态度,也不免让众人大感父子情深。
郑州州学虽然只是一州官学,可是讲到人物之盛却直追东西两监,生徒同样不乏声名远播者,出身亦颇可观。
立足郑州的世家大族,除了世人耳熟能详的荥阳郑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名族房支。譬如一门父子三宰相丶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宇文融外公韦思谦家族。还有陇西李氏姑臧房丶秦王府学士李玄道家族等等。
按照时下的门第观,这些都是一等的甲族,世代定居于郑州这膏腴丰饶地界,族人们也都闻达于两京。
张均在夸耀自家儿子之馀,也对在场一些名族子弟多有褒扬,尤其是对出身陇西李氏的几个年轻子弟的欣赏更加溢于言表。
「这一个少徒李揆,虽然还未成名,但也已经是学冠此中,成名只是早晚。我与其父也是相知多年的好友,你等少徒勿负这一份长辈的情义,也要倾心相交丶相互扶助!」
张均将州学里一个少年介绍给张岱,而那少年李揆望向张岱的眼神也充满了崇拜:「别驾盛誉,羞煞小子。论及年齿,还要痴长六郎一岁有馀,而今六郎蟾宫折桂丶名达公卿,某却仍然寂寂乡里,实在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