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掀起的这股书院兴建风潮,与后世那些大型基建项目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其产生的连锁反应,正迅速传导到各行各业。
阿义感受到了,而其他人也同样身处其中。
“郭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作坊这个月的产量实在顶不住了,你库里能不能先匀一批水泥给我周转一下?不出三月,我连本带利一并奉还。”
五合居的雅间里,邓洋一脸愁容,向对面的郭论吐着苦水。
虽说古人有食不的规矩,但在酒楼这种地方谈生意再方便不过,自然没多少人会去恪守。
“邓兄,你可问对人了!”郭论放下筷子,神情夸张地一拍大腿,“你若不开口,我正打算找你商量,看你能不能卖我几万斤水泥。价格好说,在你平日售价的基础上,我再加一成,如何?”
邓洋和郭论都是从襄阳来的商人,早年做的是木材生意。
谁知水泥横空出世,长安城对木材的需求一落千丈,尤其是修建宫殿用的梁柱巨木,大明宫工程里几乎一根未用,让当初囤积居奇的二人赔得血本无归。
若非后来王富贵公开水泥技术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恐怕两人早已破产,根本等不到木材市场回暖的那天。
然而世事难料,祸福相依。
挺过难关的他们,顺势一头扎进了水泥行当。
虽错过了大明宫修建的黄金时期,但后续的水泥路铺设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经过多年推广,水泥早已被寻常百姓接受,盖房修院都少不了它。
不知不觉间,邓洋和郭论竟成了长安城里数一数二的水泥大户。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