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二)观受是苦
\n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n
我们的贪爱有两个因缘: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领域。你看有些人喝咖啡,一定要有音乐,还有灯光的配合;其实他不是真正在喝咖啡,他要的是那个感觉。当然有些可能就是档次比较低的人,他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年纪大一点、稍微有点生活品味的人,他会从物质的贪爱提升到对精神的贪爱,就是那个受。这个地方要对治,虽然比较微细,它也是一种爱取。我们从对物质贪爱的对治,慢慢提升到对精神贪爱的对治。
\n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精神的感受是怎么来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这个感受也不真实,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它就是一念的妄想向外攀缘,然后去结合六尘的境界,妄想跟六尘的结合,就创造了六根。蕅益大师这个思想是从《楞严经》来的,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妄想跟六尘的结合,就变成六根。所以站在没有感受的角度——你本来就没有感受,站在无生的角度来对治感受。这是第一个概念,安住现前一念心性。
\n
开始对治的时候,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因缘果报是不能主宰的,痛苦跟快乐是善恶业决定的,所以你不能主宰,不能作任何的规划。感受不听你规划的,它需要很多因缘具足。痛苦出现的时候当然是辛酸难比。世乐虽荣,快乐出现的时候,它后面会产生忧愁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
\n
佛法对于感受的对治,它设定的目标是在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没有人会去执著,它不是你的所观境,把它放掉就好。你要集中心力去对治快乐的感受,感受问题在哪里呢?它会带动想象;感受它不是执取,但是佛陀为什么先从感受下手?因为感受你贪爱以后,它会带动想象,想象最后变成执著。这种感受跟执著,观受是苦。佛陀在观的时候是分两块:第一个,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来生的爱取。
\n
如果你福报很大、身体也健康,一生也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