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生是无中生有,你本来就不是这个样子嘛!你今生是这副德性,只有一种解释:无量劫来曾经有一个业力,你前生临终的时侯打了一个妄想,把这个业力给激发出来,所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而这个业力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就像电池一样,它不断地释放、释放,释放到八十岁,没有了!跑哪里去了?它从空性而来,它也往空性而去。这就是你的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从真如的角度来说,它不生也不灭,它不垢也不净,它不增也不减。这个就是安住真如、不随妄转。
\n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处理三件事情,三件事情都很重要。诸位!我们一路走来,在娑婆世界七十岁、八十岁,我们遇到很多的人,人与人之间有恩有怨。人生是错综复杂、酸甜苦辣。但临终的时候,你要离开它的时候,你一定要处理三件事情:
\n
第一个,你今生所造的业力怎么办?
\n
第二个,你今生打那么多妄想,那些思想怎么办?
\n
第三个,就是你站在什么角度去处理它。
\n
就是真如安住不安住?你只要不安住,你业力也很难处理,妄想很难处理。所以,这个真如缘起它本身不是在处理问题,它是你站在什么角度来处理,你是不是安住。就是站在一种“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角度,来处理业力,来面对妄想。
\n
举一个例子。春秋时代,有一个楚国的国君,他的祖先留下一个很好的弓箭。这个国君有一天带着这个弓箭到山中去打猎,打完猎回来的时候,这弓箭不见了,找不到了。当然这件事很严重,祖先留下来的弓箭不见了,上上下下找了三天都没找到。
\n
但这个国君也不简单,他有他的智慧。他突然间哈哈大笑,说,不用找了。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楚国的国君失掉弓箭,楚国的老百姓得到,反正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得也没有失。标准的国王,以国家为己念。
\n
孔夫子听到这句话,不满意:干嘛说楚人得弓,楚人失弓呢?你这个弓箭秦国不能得到吗?燕国不能得到吗?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