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空性了。
\n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n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n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n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n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