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因为环境不同。
\n
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n
到了民国以后,印光大师做了一个总结。
\n
他力门。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n
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n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是净土宗的最后一个祖师。我们看印光大师,其实他本身没有太多的论述,但是他老人家的成就就是,他能够把前面的十二个历代祖师的论述加以成功地整合,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
\n
他整合了两个法门。第一个,净土宗他力的加持,所谓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印光大师说“念佛方能消宿业”,这是早期的净土的概念,这是龙树菩萨的念佛思想,所谓的难易的概念。就是你没有必要那么辛苦,你没有必要拒绝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你在修行当中偶尔念念佛、念念地藏王菩萨,对你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也不耽误你太多时间。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引申到你的生命当中,帮你扫除障碍,这多好的一件事啊!所以,他把早期的这个所谓的他力加持的概念拉进来。
\n
当然,他更整合了圣道门、净土门的概念,所谓的“竭诚自可转凡心”,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把净土宗的——包括今生的摄受跟来世的接引,做一个结合,叫作“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么到了十三代祖师,念佛,一句佛号那叫万德洪名,就全部都包了。包括你今生的安乐,包括你来生的解脱,一句佛号全包了。到了印光大师,他是这个概念,他把前面的整合了。
\n
当然,我们从净土宗的传承,从佛灭度以后,经过这么三个演变,我想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往生的概念,这个是很关键的,因为环境已经有一种急迫性了。我们看早期的时候,念佛法门,持咒也好,对于离开娑婆世界并没有急迫感。到了末法时代,念佛的概念就不一样了。诸位!我们看早期的念佛跟现在的念佛,最大的差别,就是一种离开娑婆世界的急迫感,越来越迫切。印光大师甚至于说,念佛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