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如一,那个就是你的家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你就把这个心住在那里。
\n
(三)开显真实——摄用归体,依体起用
\n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
\n
我们在开显真实的时候,有两个主题:一个离一切相,摄用归体,这很关键!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你才有资格讲依体起用。先安住力,你才有资格讲调伏力,你才能够即一切法,依体起用。
\n
所以,诸位!在大乘佛法严格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资格谈修证,没有资格谈调伏!严格来说,要以蕅益大师的标准,“未明心性,不得辄论修证。”就是你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
\n
我们对相状的态度是两个态度:先离相清净,安住,然后再借相修心,把离开的相再借回来。我们先找到本性,再把相状借回来。
\n
比方说,我们借佛陀的相来修皈依。你念佛是不是要有个相状?你忆念佛陀,你要创造一个音声,它也是一个相状;你要拜佛,要有一个佛像,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但是这个时候,你应该很清楚,相状是借来的,你就不会产生攀缘执着;你不会攀缘执着,你就不会启动业力。所以我们是借佛的相状来修皈依,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修悲悯。
\n
所以我们对相状,你看《楞严经》,其实重点还是在离相清净;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广开方便门,普门示现,以无量的相状出现。但是因为你曾经回过家,所以你在操作这些相状的时候,不会在相状里面产生执着。你知道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你是用借彼依正,显我自性,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借布施的相状,来开显我本具的布施的功德;我必须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
\n
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其实外相的成败跟你毫无关系,你只是借这个相状,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回归到你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业力干扰,你就完全跟阿赖耶识脱离了,这个是最保险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