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到了解脱道的时候,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我们对于这个身心世界的常乐我净的爱取。所以在这个方便道里面,不管是忏悔,或者是修止观的调伏,都是对立的。
\n
但是,到了大乘佛法就不能这样子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就不能有对立的思考了。那么不能对立,它必须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在这里而已。它是在一个心性的角度,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这个就是平等。你忏悔是住在善念来对治恶念,你调伏是站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你住的都是一个相状,相状它不能圆满。因地不圆满,果地就不圆满,所以我们不能住在相状,不能“住相”来修心,不可以!
\n
所以,在这个地方强调了,我们的根本思想就是“云何应住”,用善念来对治恶念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住在善念,要住在本来无一物的心里面,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去对治。它这个地方,大乘佛法的平等观,就是不能有对立相。因为一旦落入了对立,你就不能圆满!这是第一个概念,平等的思想。
\n
(二)中道观
\n
第二个,中道的思想。实相它必须掌握两个原则:无相跟无不相,就是空性跟妙有。所以,你一旦听到大乘的思想,讲到菩提心,它一定不能离开空正见。因为你没有空正见,你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你心中有一个相状,你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释放善意的,不可能!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状都拿掉,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也没有爱,什么都没有,才能够发起菩提心!
\n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讲离相,离相不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也是一种相想,它是离开杂染相,离开清净相,我们可以方便说是离相清净,但是那个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见,它永远是保持平衡状态的。菩提心肯定有相,菩提心有两个相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个佛道的相让你去追求;一个众生的相让你去悲悯。但是这是站在什么基础呢?站在无相的真如的角度去发心,才可以广大圆满。
\n
所以,你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