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举例,“当令有司查抄,焚于市中,以儆效尤。”萧衍颔首:“明日便命御史台查办。朕要让天下人看看,何为‘华夏之仪’。”
\n
“礼法虽定,若百姓不知其义,终难长久。”林夏进一步建议,“南齐太学荒废多年,博士多为俗吏,经书传抄错漏百出。当重修太学,置五经博士,召天下名儒讲学。”
\n
他举荐大儒贺瑒、崔灵恩主持太学,规定生员需研习《诗》《书》《礼》《易》《春秋》,每年考核,优异者可直接入仕。同时,在各州郡设郡学、县学,让庶民子弟也能接触经义。
\n
“昔日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终成汉家四百年基业。”林夏道,“陛下兴太学,传经义,便是为大梁立‘精神之疆’。”萧衍深以为然,当即命将作大匠修缮太学旧址,以黄金千两购求天下善本经书。
\n
南齐的疆域,北至淮河,南抵交趾,东及东海,西达三峡,号称“州二十三,郡三百九十五”。但实际上,州郡设置混乱不堪——有的郡仅辖一县,有的县分属两州,更有宗室诸王“遥领”州牧,从不赴任。
\n
“疆域者,国之躯体也。若经络错乱,血脉不通,何以养民?”林夏指着舆地图,“南齐之弊,在于‘虚设州郡,冗官塞路’。臣请陛下‘厘疆’,省并州县,裁汰冗官。”
\n
林夏先从淮北入手。南齐在淮北设有徐州、北徐州、南兖州三州,辖境交错,官吏互相推诿。他建议:合并北徐州入徐州,以淮河为界,治所定于彭城;南兖州移治广陵,专辖淮南诸县。
\n
“如此,淮北防线便成一体,可集中兵力抵御北魏。”林夏解释。对于江南,他则裁撤了五个“侨置州郡”——这些州郡本是东晋时为安置北方流民设立,如今流民早已定居,侨置州郡徒增层级。如“南豫州”并入豫州,“南青州”并入青州。
\n
最终,经林夏核查,南齐原有的二十三州被省并为十七州,三百九十五郡减至二百一十郡。每州辖郡不少于五,每郡辖县不少于三,疆界以山川河流为凭,清晰易辨。
\n&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