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考察团的离去,并未让黄瀑县恢复往日的宁静,反而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发展的涟漪。黄飞的工作重心,从“引进来”迅速转向了“落下去”。他仿佛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奔波于县政府各职能部门、乡镇村落和初步达成意向的企业之间。
\n
新能源企业选定的矿产品深加工基地,涉及一片集体林地的流转。部分村民对补偿方案有疑虑,担心失去长期依靠。同时,环保部门对项目提出的废水、废渣处理标准极高,企业初期投入成本压力巨大。
\n
黄飞没有简单地“压任务”。他带着乡镇干部,连续一周驻村召开村民大会,耐心解释土地流转政策和项目带来的长期收益,如村集体分红、就业岗位,并邀请村民代表参与监督补偿款发放。针对环保问题,他协调县环保局的技术骨干,与企业工程师一起闭门研讨了三天,最终参考国内外先进案例,设计出一套既符合标准、又能分阶段投入的环保方案,降低了企业前期压力,也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线。
\n
生态农业公司看中的那片山地,道路虽然通了,但仅容一车通过,且缺乏稳定的水利灌溉设施。文旅公司的规划团队在进行实地测绘时,更是对薄弱的通信信号抱怨不已。
\n
黄飞将这些问题整理成报告,直接向县委书记和县长做了专题汇报。他利用考察团带来的“东风”,成功为这几个重点区域争取到了“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专项资金”。他亲自盯着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限期制定出道路拓宽、小型水库修建和信号基站建设方案。那段时间,他的车上永远放着安全帽和雨靴,随时准备钻山沟、下工地。
\n
规模化种植有机茶叶,需要统一种植标准,改变村民世代沿袭的粗放式管理习惯。一些老茶农对此很不理解,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n
黄飞请来了省里的农业专家,举办培训班,并组织村民到已经成功转型的有机茶基地参观。同时,他推动农业公司与村委会成立“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消除了村民“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他让王靖雯,她因为支持黄飞的工作,暂时放缓了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