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祺从箱子的底部摸出了一枚增光瓦亮的铜币。这是他严格按照大汉朝钱币铸造规范, 在现代化学实验室中打造的样板货币——百分之八十的铜,百分之十的锡,百分之五的锌与百分之五的铁;理论上来说, 这枚钱币应该可以充作大汉铸币绝对的标杆,毋庸置疑的模板。
当然, 古代冶炼技术总不能与现代实验室相比, 以当下冶炼的简陋条件, 各种金属含量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是相当正常的, 穆祺也对此抱有充分的宽容。
不过嘛……
他擦拭干净样板铜币, 用玻璃棒吸取了一滴稀盐酸,在铜币上浅浅划了一道。浸润开的氯化氢溶液开始与活泼金属缓慢反应,他能看到液滴表面聚集的一点小小气泡, 以及铜板上被腐蚀的浅浅痕迹。
强酸腐蚀活泼的铁、锌、锡,保留惰性的铜, 相当标准的置换反应。
然后, 他再擦拭了几枚被自己反复端详过的铜板,同样吸取一滴盐酸, 在表面刻划纹路。这一次腐蚀的动静就要大得多了, 他能明显看到较大的气泡, 以及铜板表面深深的沟壑。
这说明,相较于样板铜币, 士兵们交上来的铜币杂质含量更多, 铜的含量更少——换句话说, 更贱、更不值钱。收下这个铜钱做军饷,无疑是吃了一个闷亏。
如果只有一枚两枚有这个问题, 那可能是因为炼铜钱的矿山选址不对,挖掘到了一批杂质太高的矿石, 炼出了一批品质太低的铜板,无意中闯下了大祸。不过——穆祺抬头扫视,一一点数,根据士兵们印刷家书的地址,他可以分辨出这些铜钱分别是来自关中、燕地、代地,相隔足有数千里之遥;如果不是地质学的规律出错,中华大地上的铜矿集体来了个自发变异,那就肯定是有什么共同的、外在的干预。
当然,如果要严谨的做出论断,那还不好判定这种干预是蓄意的、人为的。实际上,也很有可能是朝廷整出来的冶炼流程本来就有问题,才导致杂质普遍的过高,闹出这种种祸事。“排除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