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服务到位吗?我们给他们的空间够不够?我们给他们的预期稳不稳定?我们解决了他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了吗?一个部门办事员的一副冷脸,一个不该有的盖章环节,一项突如其来的检查,都能把一颗刚刚发芽的信心打蔫!”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开小饭馆的夫妻店,天天在跟‘跑证’、‘应付检查’、‘协调关系’较劲,他还能有多少心思去琢磨怎么把菜做好、把客人服务好?怎么搞创新?”
郑仪的声音沉甸甸地落在会议室:
“所以,破这个死结,功夫在‘人’之外!在于如何打造一个让他们安心、顺心、充满信心的环境!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让县城的商业街上多点真正服务本地的店铺,而不是药店、金店、奶茶店、大超市‘四件套’!让田里的庄稼真正变成能赚钱、能扎根的产业!”
他呼出一口气,结束了自己的发:
“这三个死结,环环相扣。‘虚胖’消耗了资源,‘穿针难’限制了效率,‘没人干’动摇了根基。怎么解?我认为核心就是三句话:实事求是找准问题,刀刃向内解决梗阻,真心实意服务主体。材料里写了一些粗浅建议,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是我结合实践的一点想法,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郑仪走回座位。会议室里静了几秒钟。
掌声先是稀稀拉拉,随即变得热烈起来。
罗教授带头鼓着掌,脸上带着赞许的笑意,几位平时不苟笑的组长也忍不住点头。
“好!讲得好!”
陈主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
“切中要害!没掉书袋,也没避重就轻!这个三个视角抓得非常准!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用大白话说透了!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思考!真正从基层视角看问题!”
罗教授也笑着开口:
“小郑同志啊,你这几点思考,非常有价值!‘虚胖’现象我们一直在观察,‘千根线’的问题也是系统性的痛点,至于这个‘谁的发展?’问到了根子上!政策制定者往往关注宏观指标和资金下达,恰恰容易忽视微观主体的真实感受和面临的困境!你这个视角,很接地气,也很有穿透力!”
其他几位同事也纷纷发表意见,多是肯定他观察的敏锐和切入点的精准。
原本可能带着审视或旁观心态的气氛,被郑仪这番深入浅出、直击要害的发彻底打破,变得活跃而务实。
大家围绕着郑仪提出的几个点,展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