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二个死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
他看向陈主任和罗教授。
“上头的政策,哪个不是好的?推动创新的、扶持小微的、搞乡村振兴的、搞环保的、搞安全的……文件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发,专项资金也是一笔一笔地下。”
他话锋一转:
“可是到了县里呢?一个县,统共就那么几个科局,就那么点人手!局长、科长们,每天光应付上级各种报表、检查、考核、调研、会议,就疲于奔命!哪还有精力去琢磨怎么把政策落地?怎么把资金精准浇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郑仪的语气带着一丝曾在基层挣扎的无奈,但不激烈:
“结果是啥?就是‘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一个项目,发改委支持点,农业局支持点,扶贫办再凑点,看着各方都在使劲,结果力量分散,效果打了折扣!甚至有些资金下来,不知道怎么用,不敢用,放在账上成了‘活死人’!县里要搞点实事,想整合一下资源?难!条条框框卡在那里!这‘千根线’穿不进县里那根‘针’,再好的绸缎也织不成衣裳!”
他环视众人:
“这一点,省里层面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一些试点县,尝试把某些同类型的资金整合起来使用?至少减少部门之间的‘打架’?或者在考核方式上,给县里在资源整合上留出一些空间?”
罗教授微微点头,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陈主任眼神专注。
“第三个死结,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谁’来发展?”
郑仪的语气变得严肃。
“以前靠招商引资?没错。但现在环境变了,资本更挑剔,成本更高。靠政府大包大揽?我们试过了,教训够深刻!靠本地企业?很多县本土企业本身就像豆芽菜,经不起风雨。”
他加重了语气:
“靠干部?更不行!我在青峰,就是前车之鉴!一个干部再想干事,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更重要的是,他管不了所有的事!”
郑仪放下笔记本,双手微微撑在讲台边缘。
“县域经济的活力,说到底,最终要落到市场主体头上!要落到一个个愿意在本地扎根、创业、打拼的企业家、个体户、甚至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头上!落到本乡本土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头上!”
“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
“是环境!营商环境!创业环境!我们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