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更好,那几片历代都是灶户长居,柳贺打了私盐,又将盐商们狠狠整治过一番后,灶户们的日子比以往好过了许多。
灶籍子弟也能考科举,柳贺便组织县学、盐商等在灶户居住之地兴办社学,延请在地方上素有文名的夫子来教导。
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对各籍百姓管理严格,商籍、灶籍子弟都不能参加科举,而到了如今,商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话语权和地位与国初时不可同日而语,商籍、灶籍子弟都可参加科举。
柳贺的种种做法自是将百姓们的心收买了,加上他为官一向以身作则,他自己不贪,对于手下的官吏,只要能成事,他发放俸禄从不吝啬。
潘知县等人初时并不理解柳贺的所为,后来却也慢慢明白了。
他们不求自己当个如海瑞一般的清官,后世史书中恐怕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然而府有府志,县有县志,数百年后,他这一任知县为宝应百姓做过什么,总会有人记住的。
……
柳贺度过了自己在扬州府的又一个年头,到年底时,他将府通判、推官、府、州主官的考评写下,交予南京吏部。
而他自己的评语也将由凤阳巡抚、监察御史等官员写下。
吴桂芳给柳贺的考评是:“三年内肃清魍魉,府库粟可支数年,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豪杰之致也。”
监察御史则写下:“扬州府百姓能安,盖柳泽远一人之功也,可使其为百官之表率。”
自王焕案后,张九功便被寻了个由头贬至云南,若非徐爌明察,都察院也要因张九功之故狠狠丢一回脸,此次负责考评柳贺的是山东道与浙江道的两位监察御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