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集’,分区、防水、通电、统一管理,租金很便宜,先给这些零散摊贩一个能遮风挡雨的过渡去处。”
“同时,城管、环卫、交警,加派人力,成立联合柔性执法队。重点时段派人疏导交通、清理垃圾,对占道经营,先提醒,再帮助挪位子,最后才是不得不用的处罚。罚款不是目的,把路通了、地扫净了、大家能安心摆摊做生意了,才是目的。”
郑仪的语气很平淡,没有豪壮语。
“效果没那么快,也还会有反复。县城就这点人手,这事那事,方方面面都紧。”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嘴角有一丝无奈又笃定的笑意:
“治理县城,得像中医把脉,急不得。得耐着性子,一点点摸清脉象,找准症结,温药慢火,既祛病又不伤元气。现在做的这些,就是这副‘温药’。”
周晓芸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我听说您推了个‘困难群众清零行动’?”
周晓芸转换话题。
“目标很高。”
“目标不高不行啊。”
郑仪目光沉静下来。
“杨老歪那样的,不止一个。有的在册,有的‘隐身’。有的真困难,有的像杨老歪那样,是心里的疙瘩没解开。”
他顿了顿:
“以前我们扶贫,盯着钱,盯着项目落地率。这次‘清零’,更多是盯着‘人’,盯着他为什么困难?困难在哪里?有没有解开的可能?”
“比如?”
“比如,”
郑仪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挑着担子卖手工豆腐的老妇人。
“刚才跟婆婆聊了两句。她男人走了,儿子在城里打工,自己有点慢性病,做豆腐是祖传手艺,也是唯一生计。政府给她办了低保,也纳入了合作社医疗帮扶名单。”
“这是‘清零’?”
“这是保底。”
郑仪摇头。
“下一步,想联合县里食品厂,看能不能把她这种小作坊纳入微产业链,提供点无菌包装的技术支持,帮忙对接下社区团购或者小型超市。
让她的豆腐能卖得更好点,更远点,收入更稳点。这才是‘清零’,从生存,到有尊严、可持续的生计。”
周晓芸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位佝偻着背、小心切着豆腐的老妇人。
郑仪这番话,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变成了眼前这个具体老人的可能未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