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必然会有许多将领响应。
\n
到时,长子该如何应对?
\n
难道再来一场靖难之役?
\n
无论最终谁胜谁负,这对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n
作为靖难之役的亲历者,朱棣比任何人都明白其中的代价。
\n
国家动荡,百姓疾苦。
\n
但如果把皇位传给老二,问题同样不少。
\n
那些文官集团,如何能心甘情愿让武功卓著的老二继位?
\n
朝堂是否会动荡不安?
\n
老二是否会如他一样,迷恋征战与用兵?
\n
这种局面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利。
\n
虽然朱棣热衷于征战四方,但他清楚,接下来的几十年,需要的是百姓的安稳生活。
\n
战争必须结束,要与民休养生息。
\n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稳定与富强。
\n
因此,眼下的大明最需要的是一位仁德的皇帝。
\n
长子,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n
朱棣轻抚着自己花白的胡须,目光深邃地盯着天幕,心中已经开始盘算未来的种种。\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