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不灭“四字,墨迹竟融入逸尘胸口的星图纹身;墨子的机关鸢在消失前将一枚齿轮塞入他掌心,齿轮边缘刻着“天机不可泄“的墨家密语;庄子的蝴蝶则轻轻落在他发间,化作一根缀着星芒的蝶形玉簪。
\n
星途迢递虹光散尽的刹那,九道虚影再次逼近。逸尘握紧青铜灯狂奔,灯座的周天星斗突然投射出太白山的地形图,每处险径都亮起微光指引方向。他踏过悬崖边的朽木桥时,桥板突然化作《孙子兵法》的篆文,“兵者,诡道也“六字在脚下凝成光点,助他跃过十丈深涧。途经泗水时,河面突然结冰,冰层下竟冻着苏秦的纵横竹简虚影,每片竹简都在水面投出列国版图。逸尘刚踏上冰面,九道虚影的光刃便劈碎冰层,他险险抓住墨子留下的齿轮,齿轮突然爆发出机关术的银光,在水面拼出墨家的“非攻“战阵,将追兵暂时困在冰凌迷宫中。暴雨突至的夜晚,逸尘躲进山洞,怀中的《墨子》竹简自动展开,墨字竟在洞壁上显化出墨家机关城的建造图纸。他照着图纸用匕首刻出简易的避雨装置,青铜灯的火焰突然变色——紫色火舌中浮现出公输般的残影,正在演示如何用星纹加固木架。当第一滴雨水落下,经过改良的木架竟真的将暴雨隔绝在外,缝隙间透出的微光,恰似墨家“节用“思想的具象化。
\n
文明永续行至鲁国边境时,百姓们正跪在田埂上,对着巨盘方向叩头不止。逸尘看见一位老妇人抱着破损的陶俑流泪,陶俑身上的彩绘竟与孔子幻影的衣纹相同——原来民间早已将圣哲的形象刻入日常器物,文明的火种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他们没有消失……“逸尘抚摸着陶俑的断袖,忽然明白巨盘带走的只是圣哲的肉身,而“仁““兼爱““自然“这些思想,早已融入九州大地的每寸土壤。当他踏上泰山之巅时,腕间的符文突然与云海共鸣,层层叠叠的云涛中,竟浮现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幻影:孟子在临淄稷下辩论“性善论“,韩非子在咸阳宫书写“法、术、势“,邹衍在燕国推演“五德终始说“……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时,逸尘展开《天垣图录》,发现代表七器的光点已亮起其四,而帛书边缘竟新增了无数细小星点——那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的智慧,是匠人手中的技艺,是士卒心中的道义。巨盘的符文在天幕上拼出“文明如星,聚散有时“八字,随后缓缓隐入朝阳。少年望着怀中的青铜灯,灯芯处的北斗灯油终于燃起微光,火苗中浮现出各国学宫的剪影:曲阜杏坛的新枝正在抽芽,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