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土人逐渐习惯说汉话、穿短褂,甚至用铜钱取代了贝壳和牙器。
\n
有水师官员回朝上奏道:“彼岛民愿归大明,非迫也,实羡也,盖因我朝官不敛财、兵不扰市,庶人得安。”
\n
这是文化征服,是制度渗透,更是百姓认可。
\n
如今大明商道极盛。
\n
杭州、扬州、广州、泉州......共设有十八座通商口岸,昼夜船来船往,商贾云集。
\n
广州有“万国市”,每年冬至前后,葡萄牙人、苏禄人、马六甲人、波斯人、甚至来自大食的骆驼队商,都会在这里摆摊、议价、交换金银布匹。
\n
市中百姓早已见惯西人红发蓝眼,不再围观惊奇,反而娴熟地用夹杂腔汉语讨价还价:
\n
“二十两?你这绸缎运费都包了还敢开这个价?十五,不讲了!”
\n
西洋人笑着摇头,还价再还价。
\n
生意虽难谈,市气却极旺。
\n
百姓懂商,也明法。
\n
因为越王在东南沿海设“通商律馆”,教授商贾与市民明律与契约,防止被海商欺诈。
\n
许多贫苦人家靠做翻译、搬运、染布,一夜脱贫,子孙入学,跃为士流之家。
\n
成化朝还有一件大事,教化振兴。
\n
越王提倡“士不独居中原”,设边地科考,凡是通文理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入仕。
\n
贵州苗岭有一少年,因得王府书院讲学之恩,赴京赶考,一举高中乡试。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