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依止这个参,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这个话就这样子讲:什么是本来面目?什么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师最后一个总结。「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这个禅它是我们一个纯真的心体,一个真实的心体,这个真实的心体它是无能、无所。
\n
《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两个状态:第一个叫做攀缘心;第二个叫常住真心。
\n
这个攀缘心的特性,就是我们的内心,认为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有一个我存在,由这个我来创造种种的善业,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最后也是由我来去承受这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个造作者,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攀缘心,它是随顺因缘而转的。
\n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色是无能、无所。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内心种种的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那个没有能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纯真心体,这是第一个观察,没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体性是寂的,这个寂是就体性,它有这个不变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随缘的作用,有这个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指的是它的体性。
\n
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不寂,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业力,有种种的果报,我们烦恼的这个惑业苦,它是不断流动的。这个唯识学怎么形容我们的攀缘心,它说: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这个我的思想这件情事,习气如瀑流,就像那个瀑布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由善的念头创造善的业力;由恶的念头创造恶的业力,剎那剎那在生灭。这个不应该说是寂,这是不寂。
\n
这个就是把我们真心跟攀缘心简别出来,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照呢,应该说是简别二乘;前面的寂是简别凡夫。二乘人他这个清净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应以后,他整个三界的惑业苦完全息灭。完全息灭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够生起这个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够生起作用,所以这个照是简别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个心是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