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西藏生死书》提出了两大点:
\n
第一点,你要为他开导安慰之前,你要先修慈悲观。
\n
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心情,如果我们看到亡者,我们凡夫的心情呢我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至于别人是不是离苦得乐,我们不在乎,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不可以。第一个就修慈悲观,就是修七重因果,思惟躺在床上的人,是你最爱的亲人,或者是你的母亲,或者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就这样子思惟,知母、念恩、报恩,他是你的母亲,他曾经以最大的恩惠来照顾你,你应该报答他的恩,这七重因果。
\n
或者是「自他交换」。你观想躺在床上的就是你自己,你现在需要帮助了,你就像帮助自己的心情去帮助别人,这个也可以。
\n
总之你一定要使令你对这个亡者的慈悲心生起来,这才可以,否则你以后的开示,就很难达到效果。因为你今天要帮助亡者,亡者要接受你的帮助,不但是你开示的法语,重要的是,你那个慈悲心要打动他,所以你要在开示之前,先把慈悲心的量生起来,这第一个。
\n
第二个就是正式的开示。
\n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n
第一个,先了解临终者的身心状况。
\n
问问看这个人平常是不是有学佛?对佛法的信心到什么程度?平常修什么法门?平常造什么善业?造什么恶业?先了解一下。他的个性怎么样?先了解一下。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执着?都要了解。然后再抉择一个契理契机的法门,应该要先为他忏悔的,先让他发露;应该为他先解开心中的结,先解开心中的结;然后再赞叹净土法门。一定是要把他心中的结先解开,然后再告诉他净土法门的殊胜,先灭恶、再生善,这个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n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其实临终的助念,我们现在台湾的临终助念,都太晚做。一般人都是到了已经是昏迷状态了,才来找出家人,其实这样子都是不对的。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