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好,前面的一科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转变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
\n
第一段、「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n
这是一个总标,印祖一开始就引圣言量说明。说这个世间上,有菩萨跟众生的两类:这个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的人;一个是没有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他们两个的思想跟行为,会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n
「菩萨畏因」,站在菩萨的角度,他会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来说,他会特别注意「意」业,你造作这件事情的动机是良善的、是邪恶,是由良善的因地发动出来、还是邪恶的念头发动出来这件事情,菩萨是会注意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当然这个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n
颠倒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呢?颠倒的众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恶念,反正他就随顺他的习气去做事。他造因的时候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在乎呢?他得果报的时候在乎。就这个果报,我怎么利用这个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样的方便,使令我这个果报能够转变一点,离苦得乐。就是在这个果报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时候,他不在乎,所以这两种人的做法是不同。
\n
这是一个总标。当然这两种作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印祖怎么说。
\n
一、觉悟菩萨
\n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n
菩萨他对整个业果有正见,他知道因地一定会招感果报,所以他恐怕招感未来的恶果。怎么办呢?「预先断除恶因」,当然恶因主要是意业,这恶念要赶快调伏,因为发动业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头。所以菩萨他对自己的调伏现行烦恼会很在乎!因为这个烦恼不调伏,随时一活动就造恶业,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这个是造罪业的根源,所以要断除。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