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存心,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制行这个「制」就是勉强。这的确,我们在净罪集资,是违背我们过去的思想,违背我们过去的行为。要照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的心是应该要起烦恼,要造恶业,这件事情会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强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这个「制」就是勉强自己,刚开始要勉强自己,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们不要去违背这个因果的法则。
\n
「虚心屈己」。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就是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我这个还不够,我的恶业还断的不够,我的善法还积的不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迁就他人,待人处事这个「我」不要太大,使令这个「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个谦卑、屈己之心。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道理。因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一个骄慢的人,他绝对不是一个远大的法器,就是你这个器太小。太小,你「纵发亦无受用」,就算你一时能够发达,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长久的功德。你稍微忏除一点的罪障,稍微积集一点资粮,这个「我」就生起来骄慢,看这些人谁都不如我,这样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n
所以第三个结劝。「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个有胸襟的人,有广大心量,要成就无上菩提的人,你不应该狭小的,排斥这种广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谦卑的心。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就是我们要无我,无我所,也的确是有点困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开始达不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码你在修善法的时候,把这个「我」压低一点、谦卑一点,以大众的利益为着想,这样子是踏出第一步。修无我观之前,把这个「我」降低一点,这倒是一个下手处,谦卑一点,「谦受益,满招损」,这样子我们是受益的。
\n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结示罪灭之相」。前面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我们怎么知道罪业有改变呢?这以下也讲出了这个改变的八种相状。
\n
附表十——[转变由心]
\n
参、结示罪灭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