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能够达到印光大师说的: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种事要有一点念力,就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点法宝,否则你不能抗拒你的烦恼,不可以。就是你或者持名,或者是持大悲咒,或者在持名跟大悲咒当中,又加一些空观的智慧,观察这个烦恼是生灭的,你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就能够转变它,这是更高的,这个多少都有一点念力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当然这样子就更彻底,降伏现行烦恼。
\n
这是讲到「渐修三行」,这个事、理、心,这三个次第。这个是改过,改变我们的身、口、意的种种的罪业。
\n
我们再看第二「积善」。
\n
单单是改过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也使令善法生起来。《了凡四训》讲这个「积善」,它讲到有十种的功德。这十种我们把它分成三类:从第一到第七是属于福德,福德之善;第八跟第九是属于智慧,这个善是属于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三类来说明。
\n
(二)积善
\n
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n
第一个「与人为善」。
\n
积善的第一个次第,这个「与」就是赞同。就是你做善业,你能够拜佛,你能够朝山,或者诵经,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赞同。你做这个善业,我内心赞同你、随喜你,第一个。
\n
第二个「爱敬存心」。
\n
这个地方《了凡四训》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他说一个君子跟小人,从行迹上来判断是很难判断。应该怎么判断呢?就是要从「存心」。小人他为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够做一些善法。这个善人,有时候为了爱一个人,也可能会喝斥,他甚至于打他。所以你从行迹上,是很难判断它是一个善业、是恶业,所以你应该要从「爱敬存心」来判断是善、是恶。就是说,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对下有慈爱之心,对上有恭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