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所以果报的本身,不能讲它有招感性,而是你那一念心,等流性才论善恶。这个懂吗?果报本身是不论善恶,它没有招感性,它是无记的。
\n
这个等流性倒是要注意!当然要以佛法说,我们应该是栽培清净的等流性,就是无漏的等流性,当然念阿弥陀佛是最好的等流性,这个等流性它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
\n
我们看圣人的开示,儒家有一句话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诸位听过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人心就是一个私欲,就是我们各人各式各样的***,众生就是有***,这个众生烦恼,这个***是怎么回事呢?「惟危」,危是危险的危,危殆难安,就是我们***是很难控制的,这个势力很强大,人心惟危。但是我们也不是只有人心,也有一些道心的等流,这个道心就是正念,我们也会起一些善念,但是呢,「惟微」,微弱难明,这个微就不是危险的危,而是微弱的微,就是也有光明,但是微弱。
\n
这句话是说,我们从圣人的开示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内心的等流性,烦恼的势力,是强过我们正念的势力。如果你不修行,任何人都是这样。就是说,你造恶业,你会觉得很自然,一点都不要勉强,就是随顺你的习气就好。但是你要把你的东西布施给别人,要你去持戒,要你去念佛,这件事情是很勉强的,不随顺我们习气。
\n
所以无始劫来,我们这一念的阿赖耶,这个明了心性所摄持的种子,可以说,这个恶性的等流习气,是强过于善的等流习气。所以以佛法的观念来说,我们今天不修持。很容易到三恶道去的,很容易的,你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是会造恶业,所以这个地方的确要注意。儒家也说,修行的态度「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是的!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修得很久很久,好不容易有一点正意念,你稍微一不注意就破戒了,所以我们还没有入不退转,经常要注意,因为毕竟这个杂染的恶性等流太强烈。
\n
那当然这个都是可以改变的,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因缘生,它是由过去的业力熏习,本性都是毕竟空的,因缘有,都是可以假藉我们清净正法的熏习而转变。古德有一句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3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