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都不是业,不能讲业,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的思心所的引导。简单来说,它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以不能构成业。所以这个地方的业,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的引导,第六意识的引导,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对业的定义要有清楚。
\n
这个第六意识的引导,可能是善念的引导,也可能是恶念的引导。你这样子造作以后,当然这个事情是剎那剎那生灭就过去,你去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坏事,这种造作当然是一种无常的生灭法。但是你造作以后,这个事情不是算了,不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熏习,我们讲一个譬喻,譬如说,一朵花,它本身有香气,它不但有香气,你的身体跟它接触以后,它的香气能够熏习你的衣服,使令你的身体也有香气,这个叫熏习。这个业亦复如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以后,它能够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n
阿赖耶识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明了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细的明了性。粗的明了性,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了别法义的第六意识,你造业都是靠它,这是一个粗的。但是这个粗的明了性,它本身是生灭相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本身没有这种库存的功能,它不能保存这个业力,它只负责造业,造完以后,它什么都不管。
\n
这个业造作以后,谁保存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心识,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会老老实实的把你一生当中,乃至于过去生所造的业都保存下来,一点都失不掉,一点都不会漏失掉,这是第八识。
\n
它用什么方式保存呢?就是一个种子。我们听到种子,不要以为它是一个有自体的东西,不是,它只是一种功能。唯识学解释种子说:以本藏识,亲生自果差别功能,它是在这个第八识当中,有一种能够招感果报的功能,可能招感可乐果报,或者招感不可乐果报这种功能。
\n
这种功能在唯识学有两种:一个是异熟,异熟的功能;第二个是等流。我们先看
\n
一、异熟性
\n
「谓有漏善及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