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叫助行。这一大科我们分成三小科来说明: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初。先说明因果的道理,再说明因果上的修行方法,第三个做一个结劝。
\n
我们先看第一科明因果之理,好我们请合掌。
\n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分三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初。
\n
丙一、明因果之理
\n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何不独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n
—标本同治录序—
\n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去查原文,这个地方有多一个字,倒数第二行「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这个诸子诸孙,那个「诸」字是多余的,「之得诸子孙者」。这个《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录里面有这一段文,脉络分析亦复如是,也是多一个「诸」字。好,我们把这个因果的理论加以说明,分成三段,
\n
第一段是个总标。「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
\n
这个因果的道理,什么叫因果呢?就是这一切的境界这种现象,不管是快乐、痛苦这种果报,它的出现绝对不会是凭空出现的,不会自然而有,也不是上天创造的。怎么会有呢?就是有它的因地,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所以因就是这个能够招感的业力,这个果报是所招感,叫因果。这种理论,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孔子、孟子,他在世间法上是治理天下,治国平天下,或者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度化众生,都是以这个因果当作主要依止的理论,这是一个总标。换句话说,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认同因果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