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两个角度来说,站在众生的角度:志心念佛。当然我们志心念佛,就是平常我们能够有一个定课,把外缘放下,以这句佛号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妄想,慢慢慢慢由生转熟。到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四大败坏,我们依止的色身,这个时候业力推动,开始败坏了;我们的眷属也离开我们了,一切的有为法都破坏了。这个时候,把我们平常在佛堂所积集的信愿持名的功德,在心中表现出来,就是志心念佛。这个地方志心念佛特别是约临命终,因为我们真正的感应道交是临命终,不过临命终的志心念佛是平常栽培来的,所以这两个也是有关系,但真实的功德是在临命终,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志心念佛就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这个就是感应道交。
\n
下面讲一个譬喻,佛跟众生的关系是怎么样呢?「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先看「中天明月」,就是大太阳,中天就是太阳正在日中的时候,十二点的太阳。明月就是普遍的照着大地。「江海中水」,那江海中的水虽然不能够说「了」,完全没有波动的相状,但是起码没有狂风巨浪,没有大的波浪,这样子这个天上的明月,就能够清楚分明的在水中显现出来。这个「中天明月」就是比喻弥陀的愿力,这个大悲心昼夜六时在加持着众生,众生的心什么时候平静,什么时候显现,所以约着这个能应的是弥陀的愿力,能感的是众生的这一念心。
\n
第三段、「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n
所以注意!就是感应,能感的是众生,能应的是佛。当然一般来说,佛跟众生就是我们讲十法界,这个界是有界限的,但是这个特别法门,它就是这两个,佛的法界跟众生的法界能够接触,这两个道路能够接触,这件事的确不可思议。感应道交,讲一个譬喻「如母子相忆」,弥陀就是母亲一样,这个母亲对儿子完全祇有付出,儿子再怎么样的变坏,母亲对儿子都是包容、慈悲摄受。这个儿子就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这是儿子的境界,有时候离开母亲,有时候就是又回到母亲的身边,但是母亲没有意见的,如母子相忆。这个是净土法门的特色,感应道交。
\n
「彼专重自力」,一般的难行道,难行道它所依止的就是清净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