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这个菩提心呢,我们发了一种想成佛的心以后,这是个因地,它的正式果报是无上菩提。当然,这个因能够成就果报的快慢,就看我们精进,它的正式果报在无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华报,华报在净土,所以我们说: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是我们的究竟目标。但是我们思惟这个三界的生死,多诸过患,很容易使令我们退转菩提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所提供的正报、依报,能够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换句话说,我们那一念心,在极乐世界得果报以后,决定能够圆证三不退,决定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我们的华报在净土。
\n
为什这样讲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攀缘的法界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来说,是尽未来际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时空无尽。不像阿罗汉,阿罗汉也多少会度众生,但是他一旦入涅盘以后,他跟众生就没办法接触了,你忆念他的名号,他也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阿罗汉在度众生,他一期生灭而已,他不是长远无限,时间上是有限量。我们因地所发的是一种时空无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报「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空间是广大无边,它的寿命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这个因果是相符合的。
\n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当然是不可能跟它相应。譬如说,我们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种的心情,会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有三种心情:
\n
第一个是求增上生。就是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辈子能够更好,下辈子能够做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这种殊胜的欲乐,这是一种人,是增上生。
\n
第二种人是出离心。他能够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涅盘。在涅盘当中,生死不可得,烦恼不可得,业力不可得,惑业苦完全停,但是没有佛土的庄严。
\n
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