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贾环的小院,自他入住以来,从未像现在这般,充满了一种无形的、紧张的场。
那份来自工部的卷宗,就摊开在他面前的书案上。
没有外人,他不再需要任何伪装,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烁的是属于现代投行精英的、冰冷而锐利的分析之光。
这卷宗,表面上看,是一本糊涂账。
记录着自去年开春以来,为疏浚京城外通惠河一段淤塞河道,所耗费的人工、物料、银两。
账目做得极为繁复,各种开销名目层出不穷,互相勾连,初看之下,只觉头昏脑涨,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寻常的幕僚师爷看到这份账,多半会从亏空二字入手,去核对每一笔支出的真伪,试图找出贪墨的证据。
但贾环的目光,却越过了那些数字,直指其背后的逻辑。
他没有急着算账,而是将卷宗从头到尾翻阅了三遍。
第一遍,他看的是事,了解整个工程的始末缘由。
第二遍,他看的是人,将卷宗中所有出现过的名字,从工部主事到地方吏员,再到物料商、工头,一一摘抄下来,画出了一张初步的组织架构图。
第三遍,他看的才是钱。
他将所有的银两支出,按照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管理及耗羡三大类,重新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个时辰后,他放下了笔,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一幅清晰的图景,在他脑海中徐徐展开。
贪墨是肯定的,而且数额巨大。
但这只是表象,是这个体制内几乎无法避免的顽疾。
贾政让他看,绝不仅仅是让他当一个抓人小辫子的御史。
真正的问题,比贪墨要严重得多。
第一,是项目管理的混乱。
整个疏浚工程,完全没有明确的工期计划。
分段施工、分段验收,看似条理清晰,实则为层层分包、层层盘剥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每一段的工头,都只会拼命消耗预算,以求报账更多,而不会考虑整体的效率。
第二,是激励机制的缺失。
雇佣的民夫,拿的是固定的日薪。
干多干少,一个价钱。
这必然导致磨洋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卷宗上记录着雇佣了上千民夫,耗时近一年,实际完成的土方量,贾环用心算了一下,其效率之低下,简直令人发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