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远胸腔里仅存的氧气。他抬起头,视线艰难地聚焦在面前坐着的人身上,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审视。
\n
“代价比预估的最高预案还要沉重三倍。是我的判断失误,低估了那群人的决心和渗透能力。”何承远把“我的”两个字咬得极重,仿佛要将那沉甸甸的罪责刻进自己的骨头里。
\n
坐在他对面的男人叫王文瀚,国家科技部特派员,穿着一尘不染的深色制服,与这间充满创伤和机油味的房间格格不入。
\n
王文瀚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像手术刀精准地避开无谓的情感,只剖析核心价值。他面前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尘星”项目的核心数据摘要。
\n
“何教授,玉龙雪山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深感痛心。”王文瀚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公式化的沉重,“正因为代价巨大,才更需要明确方向和价值。高层以及我本人最大的疑虑在于尘星项目目前的成果,其战略价值究竟如何具象化?”
\n
王文瀚的指尖在平板上滑动,调出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能量流模拟图:“您提交的理论模型,核心算法以及合成配方非常前沿,这点毋庸置疑。”
\n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角落一个不起眼的被高强度合金容器封存的样本,“‘尘星’材料的确可以代表人类材料学的巅峰,这点也毋庸置疑。”
\n
“但是。”王文瀚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加重,如同重锤落下,“理论,算法,配方,未装配的样品材料。它们加在一起,距离一个可以实际运行,验证其划时代意义的量子通讯装置,还有多远的鸿沟?我们不能为一场豪赌下注。赌的是您的‘未来通讯霸权’。你现在握着的筹码,除了纸面上的数据和几块无法直接使用的砖块,还有什么呢?”
\n
王文瀚身体微微前倾,无形的压力笼罩过来:“我们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何教授。现在需要一个明确的、可预期的、关于实际产出的时间表。一个能真正证明‘尘星项目’值得那些牺牲。什么时候能从蓝图变成现实?”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