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咬着糖葫芦上车,发尾的红色丝带扫过投币箱,“他在国家博物馆开会,我趁机溜出来转转会。”她突然指着阿黄的相机包:“别老拍车啦,国博新展的‘古代交通展’有辆东汉的青铜马车,比这些铁家伙有意思多了。”阿黄刚想反驳,就被芙宁娜拽到座位上——她正举着mixflip2拍车内的扶手,“你看这木纹贴纸,跟107路的实木扶手质感差不多,但更耐磨。”
\n
52路驶过长安街时,全车人都凑到了右侧车窗。阿黄的镜头里,人民大会堂的穹顶、tiananmen城楼的飞檐、远处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在晨光里连成线。“时速45公里,车身稳得很,”他盯着仪表盘,“福田的底盘调校比京华老款强太多。”胡桃突然指着窗外:“那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我要去拍张跳起来的照片!”说着就掏出拍立得,镜头却对准了路边卖冰糖葫芦的小摊。
\n
“她从不拍交通工具,”王萱小声解释,“上次在西安坐铛铛车,全程只拍了车厢里的木纹座椅。”阿黄看着胡桃对着窗外的槐树叶疯狂按快门,突然明白她的镜头里装着另一种风景——那些公交车碾过的街道、掠过的树影、擦肩而过的行人,恰恰是交通脉络里最鲜活的血肉。
\n
车到国家博物馆站时,胡桃已经把拍立得照片贴满了手机壳。阿黄举着相机拍站台的盲道——黄色的塑胶条在灰色地砖上拼出“公交”的盲文,旁边还嵌着块金属铭牌:“距国博入口30米”。“比中山的公交站贴心,”他蹲下来对焦,“咱们那边的盲道经常被共享单车挡着。”胡桃突然跳过来,把张拍立得塞进他手里:照片里52路的渐变蓝车身正驶过红色的宫墙,像条从现代游进历史的鱼。
\n
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亮得刺眼,阿黄刚把相机对准“古代中国”展厅的入口,就被胡桃拽着往西侧展厅跑。“‘古代交通展’在负一层,”她指着指示牌上的马车图案,“有辆秦代的铜车马,车轮辐条跟昨天那辆铛铛车的木头辐条长得像!”王萱和刻晴留在大厅拍“复兴号”动车组模型,神里绫华举着相机跟过来,镜头里胡桃正踮脚够展柜上方的说明牌,双马尾扫过展柜里的汉代画像砖——上面刻着的牛车正慢悠悠地碾过土路。
\n
阿黄在东汉青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