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义”字当先,谦恭豪爽,不惜纡尊降贵地结交,传为大汉佳话,时人说起他时,总少不了“贤明好义”的赞誉。
\n
不过,李蔡始终知道,多年的水磨工夫,是为了刹那芳华。
\n
不想当丞相的官僚,不是个好官僚。
\n
不久前,中大夫庄助冒雨夤夜来见,告知了他要对“北军案”予以审理,甚至做好讯问皇太子的准备。
\n
在庄助离府时,隐晦透露公孙丞相年事已高,恐不久矣,陛下有意准许其免归辞呈,丞相大位不知会归于谁手,李蔡就知道,几十年的等待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n
其实,公孙弘拜相,是大汉官吏集团的一个历史转折,在公孙弘之前,所有大汉丞相任命几乎都遵循按资排辈的原则,要么是功臣,要么是功臣之后,都是带着列侯爵位上任的。
\n
而公孙弘,却是先拜相,再封侯的首位大汉丞相,这一标志性的变化,代表了大汉朝廷花了七十余年,彻底消解了初代军功阶层这一特殊集团在朝局中的影响力和垄断性,从此,大汉“以丞相褒侯”。
\n
丞相大位,不仅代表着相位,还代表着列侯爵位。
\n
那是堂兄三朝求而不得之物,却要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n
陛下的意思,他深刻领会,办了皇太子,解决大司马及诸将对军方的掌控。
\n
那“皇太子日啖万猪”的奏疏,就是一切的突破口。
\n
紫绶金印的大汉丞相有开府建牙的权力,紫绶金印大汉太尉也有开府建牙的权力,同为三公的银印青绶御史大夫却没有,只能在朝廷规制的衙署理事,而这个衙署,名为“兰台”。
\n
“来人,传皇太子刘据!”李蔡手中的惊堂重重摔下,沉着声调道。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