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强盛得不行。汉武帝这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不仅在军事上把匈奴打得落流水,在水利方面也是干劲十足,搞了不少大工程。
先说漕渠,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当时,从关东运粮食到长安,主要靠渭水漕运。可渭水这脾气不太好,河道弯弯曲曲的,水还时大时小,漕运一趟得六个月时间,太费事儿了。大司农郑当时一看,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於是,他就给汉武帝提了个建议,说咱可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著南山而下,一直通到黄河。这样一来,漕运路程能缩短到三百多里,而且渠道笔直,水流平稳,三个月就能到长安。而且,这渠还能灌溉沿途一万多顷的农田,简直是一举两得。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同意了。
说干就干,汉武帝派齐人水工徐伯去勘察设计,规划定线。徐伯这人也是个厉害角色,带著人在野外风餐露宿,仔细测量地形、水位,忙得不可开交。规划好后,汉武帝又徵调了数万人开始施工。这工程可不容易,工人们拿著简单的工具,挖土、运土,一点一点地开凿渠道。经过三年的努力,漕渠终於建成了。这漕渠一开通,效果立竿见影。漕运时间大大缩短,粮食运输效率提高了不少,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也从汉初的数十万石增加到了元封年间的 600万石。而且,沿途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粮食產量蹭蹭往上涨,老百姓们都乐开了。
还有龙首渠,这渠的开凿过程也是充满了挑战。有个叫庄熊羆的人向汉武帝上书,说临晋的百姓想挖一条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硷地。要是这渠修成了,那盐硷地就能变成高產田,亩產可达十石。汉武帝一听,这么好的事儿,干!於是,他就调发了一万多人去开渠,从徵引洛水到商顏山下。可这工程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商顏山这地方的土质疏鬆,要是按常规方法在地面上挖渠道,那渠岸肯定会倒塌,工程根本没法进行。这可把大家给难住了。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井渠法。什么是井渠法呢?就是先在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口竖井,然后再在井下把这些竖井打通,形成一条地下渠道。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渠岸倒塌的问题,而且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可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工人们得在井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