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那得有祥瑞出现才行。古代帝王封禪的时候,都是有各种祥瑞降临,比如凤凰、麒麟、嘉禾之类的。现在咱们齐国,这些祥瑞一样都没出现,要是贸然去封禪,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啊。”齐桓公一听,觉得管仲说得有道理,自己虽然厉害,但也不能违背天意啊。再加上当时齐国的实力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天下舆论的地步,所以齐桓公只好打消了封禪的念头。
管仲这一招,既没有直接驳了齐桓公的面子,又巧妙地阻止了他的“疯狂”想法,真可谓是高情商的典范。而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当时,封禪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徵,它代表著帝王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齐桓公想封禪,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向天下展示自己的霸主风范。但他忽略了一点,封禪可不是靠实力就能实现的,还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天下人的认可。
(三)孔子时代的礼崩乐坏
孔子生活的时代,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种僭越行为层出不穷,就连祭祀这样的大事,也变得混乱不堪。季氏旅於泰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是没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有周天子和鲁国国君才有这个权力。可季氏却不管这些,他仗著自己在鲁国的权势,竟然大摇大摆地去祭祀泰山。这在孔子看来,简直是无法无天。孔子气得不行,对他的学生冉有说:“你就不能阻止他吗?”冉有无奈地回答:“我试过了,可我根本阻止不了啊。”孔子长嘆一声,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言下之意,季氏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对泰山之神的褻瀆,连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林放都知道要遵守礼仪,季氏作为大夫,却如此肆无忌惮地破坏规矩。
这件事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人们对礼仪的漠视。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社会应该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要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能越雷池一步。可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诸侯,整个社会就像一盘散沙,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而封禪,作为一种最高级別的祭祀仪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神圣性和庄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