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个时候正值冬至前后,在古代,冬至可是个大日子,被看作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所以周历就从这里开始新的一年。
这三种历法,夏历、殷歷、周历,因为岁首不同,四季的划分也跟著不一样。比如同样说“春天”,夏历的春天是正月到三月,殷歷的春天就是十二月到二月,周历的春天则是十一月到一月。这就好比三个人一起跑步,虽然跑的路线一样,但起跑的位置不同,到达每个阶段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用的历法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时间上的混乱。要是一个商人从用夏历的国家跑到用周历的国家谈生意,很可能会因为日期的误会,错过重要的会面,那可就亏大了。
除了这三种,还有顓頊历,它是秦朝和汉初用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十月的时候,秋天的尾巴还在,庄稼基本都收完了,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秦朝选择这个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也有它的道理。但隨著时间的推移,顓頊历的问题越来越多,和实际的天象、节气对不上號,就像一辆跑偏的车,得赶紧调整方向,这才有了后来太初历的诞生。
(二)太初历,你真的了解吗?
太初历的诞生,那可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历法革命”。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对历法的准確性和统一性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顓頊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於是,汉武帝大手一挥,召集了一群顶尖的天文学家、学者,像司马迁、唐都、落下閎、邓平等人,让他们齐心协力制定一部新的历法。这些人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唐都负责观测星宿度数,落下閎运算制歷,邓平更是提出了八十一分律歷,经过一番激烈的討论和反覆的测算,太初历终於在公元前 104年横空出世。
太初历的內容十分丰富,它规定一年为 365.2502日,一月等於 29.53086日,这个数据在当时已经相当精確了。它还把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重新回到了夏历的传统,让人们又能在春天迎接新的一年,这一改变就像是给时间的列车重新校准了轨道。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编入历法,明確了每个节气的天文位置,这可帮了农民大忙。以前农民们种地,全靠经验和观察,有了太初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