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弟子,继承了老师的这套天人之学,还在《史记》里首次把“律歷”合称,说“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在他心里,律歷那可是能沟通天地之气,让万物生长成熟的关键玩意儿,所以专门写了《律书》,想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讲清楚。
三、律,不只是音乐那么简单
要弄明白《律书》,咱得先搞清楚啥是“律”。这“律”啊,最开始和音乐关係可大了。古代的音乐,那可不像咱们现在听的流行歌曲,隨隨便便就能哼几句。古人对音乐可讲究了,特別是对音律的要求,那叫一个严格。他们觉得,音乐可不只是让人听著开心的玩意儿,还和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古代有十二律,分別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律,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十二根支柱,撑起了整个古代音乐的大厦。它们又分成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六个奇数的是阳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这六个偶数的是阴律。这十二律是怎么来的呢?是古人通过“三分损益法”定出来的。
这“三分损益法”听起来挺复杂,其实原理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以一根確定长度的琴弦或者竹管为基准,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去掉一份,这就是“三分损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原来音的纯五度高音;然后再把这个新长度平均分成三份,加上一份,这就是“三分益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刚才那个音的纯四度低音。就这么一来一回,不断地“损”和“益”,就像变魔术一样,把十二律都给变出来了。比如说,先有个基准音黄钟,假设黄钟对应的竹管长度是 9寸,“三分损一”,9寸的三分之二就是 6寸,这 6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林钟;再从林钟“三分益一”,6寸的三分之四就是 8寸,这 8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太簇。你看,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
古人可不仅仅把音律当成音乐的事儿,他们还把音律和季节、节气对应起来,觉得这其中有著神秘的联繫。比如说,黄钟对应子月,也就是农历十一月,这个时候是冬至,阳气开始慢慢回升,就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