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乐师奏乐,演奏的曲目和技艺也有讲究。卿大夫的宴会就稍微简单点,但也得遵守一定的礼仪。老百姓的宴会就比较隨意了,但也不能太出格。
(二)东周:礼崩乐坏的混乱期
到了东周,情况就不一样了,礼治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时候,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了,纷纷开始僭越礼制。本来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九鼎,有些诸侯也敢用了,这可是严重违反礼制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普通员工,非要坐老板的位置,那不是乱套了嘛。
还有乐舞,按照礼制,天子可以用八佾之舞,也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个人跳舞,诸侯只能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可是到了东周,有些诸侯也用起了八佾之舞,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气得不行,说“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这种僭越的行为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除了这些,诸侯之间为了爭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打仗,根本不把礼制当回事。以前打仗,还讲究个师出有名,现在只要有利益,就可以隨便出兵。而且,战爭的规模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残忍,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孔子一直致力於恢復周礼,他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人们能重新遵守礼制,恢復社会的秩序。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觉得人们不修养品德,不讲究学问,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是他最担心的。虽然孔子的努力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对后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管仲“三归”的例子也能体现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意思是管仲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手下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这怎么能算节俭呢?而且管仲还和国君一样,立了塞门,有反坫,这可是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管仲都懂得礼节,那还有谁不懂得礼节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礼制的遵守越来越不严格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