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平日可没少诋毁濂溪先生之学『玄虚空疏』!三位若肯出手,一则解我国子监燃眉之急,挽回些许颜面;二则,不正是为濂溪先生之学正名,堵住悠悠众口的大好良机吗?」
杨安国深谙人心,最后一句「为濂溪先生正名」,精准地戳中了二程的软肋。
周敦颐之学,在太学那帮人眼中,确实被斥为『玄虚』『蹈空』,尤其是刘几那狂生,仗着胡瑗宠爱,更是屡有狂悖之言。
二程这时候都有些年轻气盛,而他俩虽然是作为哲学家千古留名的,但他俩的科举水平可也不白给。
对于太学那帮人,他们心里也早就很不舒服了,只是苦于没机会帮周敦颐出这口气。
程颢与程颐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意动.为老师正名,这理由足够有力,不过他们心中还有顾虑。
程颢沉吟片刻,开口道:「学士容禀,我兄弟二人确非国子监监生,乃是家父早年便将我二人送至濂溪先生门下,随侍先生左右求学问道。此次入京,一为侍奉先生,二为准备明春礼部省试,若是我等以外地举子身份参与国子监与太学之争,恐名不正言不顺」
「无妨!」
杨安国大手一挥。
国子监虽然理论上对于监生入学是有明确资格要求的,也就是必须是在京七品以上常参官的子侄。
但实际上,国子监始终是都留有后门的。
「你们从现在开始,就是国子监广文馆的学生了,同样是监生。」
所谓「广文馆」,指的是唐宋时期国子监下辖的预科性质的学校,始置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到了唐宪宗元和初年,西京广文馆定生员六十人,东都广文馆为十人。
而在大宋,国子监里同样有「广文馆」这个预科学校,是不固定学生数量的。
对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以及特别优秀的平民子弟,他们虽然不能直接进入国子监本部,但可以进入「广文馆」学习,所以也被泛称为「国子监生」。
在真宗朝,因为京城里只有国子监这一所学校,所以入读国子监广文馆通常需要参加严格的入学考试或经由高官推荐。
到现在的仁宗朝倒是不用这麽麻烦了,因为招收平民的太学崛起后,国子监广文馆已经没人了
所以,陆北顾和程颢丶程颐,光荣地成为了国子监广文馆仅有的三名学生。
杨安国把他们三个拉了出去,来到外面空旷的庭院角落里说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