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王霸之辨
对于陆北顾来讲,他之所以要帮助张载完善「气本论」,是因为在陆北顾看来这套理论,完全可以演变成更有助于促进近代科学产生的思想。
因为近代科学,是绕不开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的。
而「气本论」,只要稍加引导,即可很容易地产生「去研究构成宇宙的『气』里面到底有什麽」的问题。
但程颢的提问性质就不一样了。
这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哲学里另一个重要领域,也就是「心性论」。
「心性感应,如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心自然生发,此乃仁心之端倪。此『心』感于『物』,即孺子之危境,此『感』岂非也是一种『矛盾』之交感?」
「然此交感所生,非杀伐争夺,乃恻隐之仁!此『仁』之生发,是矛盾交感之自然结果乎?抑或是超越于矛盾之上丶调和矛盾之根本力量?」
「若矛盾为根本动力,则『仁』之地位如何安立?『浑然与物同体』之感,是矛盾调和之极致,还是超越矛盾之境界?」
程颢的诘问非常刁钻。
他直指「矛盾论」与儒家核心价值「仁」的关系,以及心性感通的超越性问题。
换言之,程颢非常担心担心过度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会消解「仁」的绝对性与超越性。
对于现代人来讲,听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什麽「仁」不「仁」的,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似乎在生活中也没有发挥什麽重要影响,所以没有太大的价值。
对于现代人来讲当然如此,因为现代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作为物质基础以及原子化的公民作为必要前提下,是可以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的,现代社会能够保证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效果,犯罪成本极高。
但古代并非如此。
古代想要单纯地靠法律来长期维持社会稳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就没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所以任何王朝都做不到。
而古代维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套能够形成天下共识的道德观念体系。
这套道德观念体系不仅百姓要认,士人也要认,这就需要在符合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具有完备的哲学逻辑与正义性,否则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而从孔孟以来,「仁」始终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里最重要的几块道德基石之一。
所以任何哲学上的理论突破,都不能以动摇这些道德基石为前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