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儒,这样注解就暗合孟子之义了。原来孟子与荀子,虽说法不同,却异曲同工。”
天色渐暗,刘延年挑灯夜读。
刚开始还是看不惯性恶与礼伪,但他发现除此之外,《荀子》的其他道理都说得通。
而且,说得非常好!
妈的,以前咋就没发现呢?
难道人性真就本恶,礼真是圣人作的而非天生?
数日之后,刘延年作为皇帝行人,也可以说是钦差,带着几个官吏跑去江西拆族。
魏良臣这几个月只是丈田,等田亩彻底清查完毕,才陆陆续续拆族迁徙。迁徙日期,得等到秋收之后,否则地里的粮食归属又要闹纠纷。
一路上,刘延年都窝在船舱里读《荀子正义》。
心态变了,思想倾向也会改变。
他即将前往江西做酷吏,学术思想也得符合这个身份啊。
官船抵达长江的时候,刘延年已经完成思想转变,他觉得《荀子》说得通通在理。
人性就是恶的,礼也是后天制定出来约束人性的。
否则孔子为啥说“约之以礼”?
如果性本善、礼出于天,君子追求本性即可,孔子没必要用这个“约”字。
约束的约!
清江刘氏的主攻经书是《春秋》,跟《荀子》不存在冲突。
刘延年打算做一个研究《荀子》的大儒。
这是一条儒学新赛道,皇帝似乎非常喜欢,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