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第二章《修身》,刘延年仔细读下来,发现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第三章《不苟》,刘延年突然坐直,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荀子说:君子治理有秩序的国家,不治理混乱的国家,因为混乱的国家已经违背礼义。那国家混乱就不去治理吗?答曰:不要在混乱的基础上去治理,而是直接根除掉混乱源头,让国家重新变得有礼义秩序。刘延年回忆起前宋末年,那种混乱确实难以治理。
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再到蔡京,都是在混乱的基础上治理混乱。他们无法根除混乱源头,因此必定失败,而大明天子却是推倒了重新来过。
读着读着,刘延年又皱起眉头。
儒家都说“法先王”,荀子却说“法后王”,刘延年认为舍本逐末了。
“法后王”被理解成周文王、周武王,那是清代才牵强附会出的东西,章太炎甚至认为后王是在说孔子。
从司马迁一直到明末清初,“法后王”都是理解为学习近世君王。
近世君王有啥好学习的?
再仔细看注解,刘延年又开始点头赞许。
因为他发现这里的注解,跟前面两段的注解,都是朱铭亲自动笔,直接标注有前缀“大明天子曰”!
朱铭特别注解强调,《荀子》原文是“审”后王之道,不是司马迁说的“法”后王之道。
这一段的理解是,审视探究历代君王,尤其是近世君王的得失,再去对照上古先王的做法。总结归纳正确和错误,弘扬正确的做法,摒弃错误的做法。
“妙哉!”
刘延年忍不住拍手赞叹:“陛下果然是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