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巴黎的报刊总是喜欢过分地夸大事实。
总之这件事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吉拉丹觉得差不多是可以收手了,而且不出意料的话,
接下来估计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看到这位俄国作家的名字,甚至说之后将永远都不会再看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能够在巴黎的文坛闯出一点名声,想必他已经用尽全力并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了吧?
这种情况下,估计这位作家是要沉淀很久一段时间了,而他掀起的这阵风浪,对于每时每刻都在产出各种各样的文字的巴黎似乎也算不了什麽。
所以比起继续关注这件事,吉拉丹倒是更加关注《世纪报》接下来到底该从哪位大作家手中要来一部合适的长篇小说进行连载,最好的人选无疑还是大仲马,他在去年已经用《三个火枪手》再次证明了他在通俗小说这一块绝对的实力。
但这位大作家实在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作家,就比如如今在巴黎报刊上连载的小说是按行收费,
于是他便在《世纪报》上连载《三个火枪手》期间,引入了不少说话言简意的人物,无论回答什麽往往都只用一个单音节,而且对话往往出奇的多。
这就导致后来《世纪报》不得不推出一项规定,那就是一行的字数如果不超过半行,就根本不算,于是大仲马便开始干掉那些他只是为了水对话才引进来的人物。
现在的话,大仲马正在别的报刊上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至于那位巴尔扎克,即便他现在手头紧得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长篇连载都包下来,但他的长篇小说一开头的那种对于地点的长描写,似乎并不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所以还是得考虑一下别的人选才行啊......
当然了,即便想破脑袋,这位《世纪报》的编辑估计也永远不会将有些东西联系在一起。
而当巴黎关于米哈伊尔小说的热度已经趋向尾声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在俄国却是刚刚开始,原因自然就是路途遥远,很多实时消息都不能及时地送过来,因此巴黎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法语小说具体是个什麽评价,一直以来圣彼得堡的很多人其实都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
知道确实不简单,但究竟厉害到什麽程度,似乎也确实讲不出来。
但等来自巴黎的报纸丶文学刊物上的评论等东西一到,屠格涅夫便当即拿着此类参考文献去证明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顺带开始清算一些嘴硬的家伙,与此同时,由于来自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