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诞生了“源”。可“寂”中没有“概率”,概率需要“可能性”作为前提,而“寂”连“可能性”都不存在,何来偶然?
\n
推演陷入僵局。龙宇的灵智在“寂”中铺开,化作一片无形的感知之网,细细捕捉源光与“寂”的每一次互动。他发现,每当源光主动触碰“寂”,总会有微不可察的“存在”被剥离出来——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一种“可被定义”的潜质。
\n
就像用无形的刀在无状的泥上划下第一笔,这一笔本身没有意义,却让“泥”有了“被划分”的可能。
\n
“原来,‘无中生有’的关键,不在‘无’,也不在‘有’,而在‘生’本身。”
\n
龙宇的灵智骤然明悟。
\n
“生”不是创造,而是“显化”。“寂”中并非真的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一切“未显化”的存在,如同大海深处沉睡的鱼,唯有当“源”这束光照入,它们才会苏醒、上浮、显现出形态。而“源”,就是那束能穿透“寂”的光,是让“未显化”成为“已显化”的唯一媒介。
\n
这便是“源境”的第一层法理:源,是显化之根。
\n
他继续推演。当第一粒光点在源光触碰“寂”后诞生,这粒光点又会与源光产生新的互动——它会吸收源光,壮大自身,甚至分裂出更多光点。这些光点彼此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质”,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混沌之气”的雏形。
\n
龙宇看着那些在源光滋养下逐渐凝聚的混沌之气,灵智中闪过第三个问题:“显化之后,为何会有‘序’?”
\n
他观察到,不同的光点融合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某种隐性的规律——比如,蕴含“热”特质的光点总会聚集在一起,蕴含“冷”特质的光点则会相互吸引。这种规律不是外来的,而是光点从“寂”中被显化时,就自带的“属性印记”。
\n
“这些印记,是‘寂’赋予的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