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裴凡生屏住呼吸。
\n
时间仿佛凝固。
\n
终于,结果艰难地凝聚成型。一条数据曲线格外清晰地显示在裴凡生眼前:样本中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244}pu(钚-244)衰变特征峰。钚-244是一种半衰期约8080万年的超铀元素,在太阳系形成早期由超新星爆发产生,随后在星际尘埃和古老岩石中极其微量存在,其浓度在地壳中随地质年代增加而缓慢指数级衰减。而衰变产物中,^{240}u(铀-240)半衰期仅14.1小时,^{236}th(钍-236)半衰期仅37.0分钟,这类极其短寿的衰变产物的残留浓度比例,是判断样本形成后暴露在地质环境中具体时间的“放射性钟”!
\n
裴凡生瞬间将蜀中“星火”项目对该地层岩芯的精确同位素地质年龄报告导入对比。“星火”钻探点,地下1800米岩层,放射性测年结论为:距今约7亿年,误差±200万年。该地层钚-244本底浓度参考值为:[极低水平]!
\n
然而,屏幕上,“旧食”残留样本中检测到的钚-244浓度,远超“星火”钻探该深度地层的本底浓度标准值!更重要的是,其短寿衰变产物^{240}u和^{236}th的残留丰度比例高得反常!裴凡生心脏狂跳,颤抖着双手输入公式进行逆推计算。
\n
屏幕上,代表时间的数字飞速变动。计算结果残酷地闪烁着:
\n
根据^{244}pu->^{240}u->^{236}th衰变链残留丰度比例模型反演计算…样本暴露于当前位置地层流体环境时间估算值:≈6.35±0.84天。
\n
六天?!
\n
只有六天?!
\n
这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彻底粉碎了关于“沉睡苏醒”或“意外泄露”的所有可能假设!
\n
裴凡生猛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