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记录并深挖每一毫秒的信息。裴凡生强行剥离了后续所有被“旧食”本身活动产生的巨大地质应力波和生物能量啸叫。他将“织网者”的滤网孔径调整到极限状态,聚焦在那5毫秒的核心频率上。
\n
嗡——
\n
屏幕上,代表低频物理振动的图谱区域猛地“跳动”了一下!一个极其清晰、尖锐、且呈现出怪异对数衰减规律的脉冲峰被强制剥离出来!它的频率高得离谱,远超地球上任何已知自然地质活动所能产生的极限!其能量衰减曲线光滑、连续、精确得如同经过高等数学计算推导而出!更关键的是——其主频段分布和能量包络结构,与裴凡生过去五年在国际联合研究所参与构建的、关于短程物质隐形传送核心技术瓶颈验证时,实验失败中意外产生的“能量折跃场坍缩余波”模型预测图谱,吻合度达到了惊人的92.8%!
\n
一股冰冷的电流瞬间窜上裴凡生的脊椎。传送?不!这不可能!人类关于物质超空间传送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建模和极其不稳定的微型粒子级实验层面!这样足以瞬间挪移一个近三十米巨物的传送能量,以当前技术,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n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孤证不立。他需要更多的证据链。
\n
手指再次飞舞。这一次,他的目标锁定在生物端。他调取了基地事故处理小组在“铁幕”闭锁前仓促抢出的、从深井底部最早发现“旧食”位置,小心刮取到的一小片、被多重物理化学隔绝的岩石基板样本信息。那基板上残留有“旧食”脱离某种束缚时黏附的、极其微量的表层粘液干燥凝痂物。
\n
通过基地残存的最尖端、用于地外陨石有机痕量分析的级联质谱仪和同位素时间测定仪,裴凡生发起了对这片微小样本的极限探测分析。目标:样本中是否含有特殊同位素,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极其罕见、具有特定半衰期、可用于地质年代追溯的超重元素衰变子产物。
\n
分析结果艰难地一条条弹出,在屏幕的角落闪烁着微光。实验室操作记录:“样本存在极高能级生物干扰…污染屏蔽层突破风险…极限分析进行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