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听取他这位统帅的最后意见。很显然,其后所发生的一切,证明了崔可夫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楚思南对他的这个提议非常重视。就在苏军持续向北海道纵身推进的时候,楚思南以个人的身份在科尔萨科夫约见了以为他所熟悉的信任抗联最高指挥官,并就崔可夫的提议,征求了这位指挥官的个人意见。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楚思南真正了解到了这位以狠辣著称的指挥官是多么的决绝,他从各个角度,为楚思南分析了对付日军所谓游击战的弱点,以及要想对付他们应该采取哪一种策略最为稳妥。按照这位指挥官的分析,日本同中国的情况迥然不同,中国国土幅员之辽阔,物产之丰富,绝对是日本那弹丸之地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辽阔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大规模的游击战才真正有运作并逐步发展的可能性。长期以来,在中国敌后战场所进行的游击战,是自己独立生存体系的游击战,简单讲,就是敌后根据地都是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的,中国的游击战之所以能够进行数年之久,同这份自给自足是绝对分不开的。而反观日本的现状呢,他们一没有辽阔的游击战场,二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三没有充足的国内资源,像他们这样的游击战,似乎只能用“没前途”这三个字来形容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负隅顽抗,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苏军的进攻造成威胁,完全是因为占据着牢固工事以及有利的地形。说白了,这就和占山为王的土匪没有任何区别了。至于说要如何对付他们,那也并不困难,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对付游击战的那一套,完全可以拿来用到他们自己的身上,而且想来应该很有效果。当然,鉴于时间关系,“蚕食”那一套就没有必要去搞了,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三光政策”也并不可行,但是“清乡”政策,却很有必要实行一下。“集村并户”,将北海道复杂山地地区的平民集中起来,以大型的、受军队管制的集镇取代原有的散布村落,在最大限度上杜绝日军散兵就地取得粮食补给的可能性,从而也就等于是消灭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民众基础。北海道作为日本极北地区的一个行政区划,原本在这里生息繁衍的人就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还都集中在外围的沿海地区,其内陆山地地区,原本的居民就不是很多。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村并户,并非是一个多么浩繁的工程。与抗联指挥官的一番深谈,令楚思南最终下定了决心,尽管他知道在实行这项政策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流血冲突的时间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也顾不上那么许多了。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日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